红色故事|睡衣上的73个补丁
20世纪60年代初,毛泽东的睡衣的肘部、领部、袖口就有了破洞。1963年初夏的一天,毛泽东的理发师兼生活卫士周福明来到中南海服务处取衣服。洗衣房的同志对他讲:“给主席换换新的吧,你看这件睡衣,袖肘又破了,洗的时候从水里都不好往外提,弄不好就被拽破了。”周福明不止一次听过洗衣房的同志这样说,他也多次向主席提过,可主席总说:“再穿一穿吧,过段时间再换。”主席不发话换它,周福明也实在没有办法。几天之后,周福明趁陪毛泽东吃晚饭时说:“主席,这件睡衣今年该换换了吧。”毛泽东一边吃饭一边说:“现在国家不是还很困难吗?我看再补一补就行了嘛!”周福明小声嘀咕了一句:“您是主席。”“噢,我是主席,主席的睡衣就不能补一补了”“你不是也穿着补的衣服吗?”毛泽东不以为然。“主席,您和我不一样。”周福明连忙解释。“为什么不一样,就因为我是主席。难道我不也是人民中的一员吗?”毛泽东回答。于是,这件睡衣被送到总后被服厂刘奎元师傅那儿补。刘师傅是这行的高手,找了同颜色的布料精心缝补,不仔细看真看不出补丁来。毛泽东很满意,此后破了补,补了又穿破,几年过去了,补丁也快打满了,以至于工作人员洗衣服都不敢用手搓,必须小心翼翼地清洗。直到1971年,睡衣已到了稍不留神就会裂破一个大口子的程度,实在无法再穿了,毛泽东才同意更换。这件一穿20余年的睡衣终于被工作人员登记入库,正式退休。
有人说这是毛泽东独特的生活习惯使然,说他恋旧。但这绝不是一种普通的习惯所能解释的。中国有句俗话,佛靠金装,人靠衣装,人们历来重视服装的作用。只要条件允许,在衣服穿戴上,人们能讲究的,一定都会有所讲究。这一点,深谙中国历史文化的毛泽东自然是知道的。事实上,他早年对此还曾有过切身的体验。1910年,毛泽东以一身破旧衣裤到湘乡东山求学,他的穿着比别人都寒酸,平时总是穿一身破旧的衫裤,许多阔学生因此看不起他。20余年后,他在陕北同斯诺谈起这件事,记忆犹新。
在长期的革命生涯中,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却始终保持着艰苦朴素的作风。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不用说,新中国成立后,国家建设刚刚起步,人民生活还比较困难,作为党和国家主要领导人的毛泽东一直坚持与人民同甘共苦,从生活点滴做起,率先垂范。在1949年筹建中央人民政府的过程中,毛泽东在会见张澜前对卫士长李银桥说:“张澜先生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做了不少贡献,在民主人士当中享有很高威望,我们要尊敬老先生,你帮我找件好些的衣服换换。”李银桥在毛泽东的“存货”里翻了又翻,选了又选,竟挑不出一件不破或没有补丁的衣服。面对毛泽东进京时的全部家当,李银桥诉苦说:“主席,咱们真是穷秀才进京赶考了,一件好衣服都没有。”毛泽东坦然说:“历来纨绔子弟考不出好成绩,安贫者能成事,嚼得菜根百事可做。我们会考出好成绩。张先生是贤达之士,不会怪我们的。”就这样,毛泽东穿着带补丁的衣服见了张澜,此后又穿这件衣服见了许多民主人士。新中国成立后,出于礼仪的需要,毛泽东买了一双圆头的黄皮鞋,做了两套衣服,一套是参加开国大典的礼服,一套是访问苏联时的礼服,一直穿到他与世长辞。当时典礼局负责人要他再买一双尖头的黑皮鞋,在接见外宾时穿,他没有同意。再催促时,他说外国人主要是来见毛泽东,而不是见毛泽东的黑皮鞋的,对方只好作罢。
据毛泽东身边工作人员回忆,从1953年到1962年,毛泽东没有做过一件新衣服,他的标准就是方便实用,而不在乎新旧优劣。在毛泽东所遗留下来的衣服鞋袜等日常穿戴用品中,除应付场面的外套外,很难找到一件完整没有补丁的衣服。对此,毛泽东有着自己的考虑,他曾在不同时期说过:“我节约一件衣服,前方战士就能多一发子弹”“没有关系,穿在里面别人看不见,我不嫌就行了”“我们的国家和人民都还很穷,我多用一条毛巾算不了什么,可是全军如果每人节约一条毛巾,省下的钱,我看就足够打一次沙家店战役了”“没有条件讲究的时候不讲究,这一条好做到;经济发展了,有条件讲究仍然约束自己不讲究,这一条难做到,共产党员就是要做难做到的事”。
他这样做,更为深刻的目的或许在于提醒自己始终保持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,这对加强党的作风建设是有示范作用的。毛泽东曾说,我们可不能像李自成进北京。他们进了北京就变了。全党在胜利面前要保持清醒头脑,在夺取全国政权后要经受住执政的考验,要务必继续保持谦虚谨慎、不骄不躁的作风,务必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。
大花茜茜子
易班中职学校正在加载中,请稍等...